週休八日: 姚瑞中 個展

18 February - 26 March 2017 耿畫廊 台北
新聞稿

耿畫廊將於 2017 年 2 月 18 日至 3 月 26 日舉辦開春第一檔展覽─「週休八日─姚瑞中個展」。此個展以姚瑞中從臨摹傳統古畫解放出的特有山水形式為基底,集合了帶有卡通元素與藝文界奇人異士的新作與舊作共同展出,呈現出創作在時間軸的變化。而每年時至新舊轉換之際,也許是回顧瀏覽與重新定義一些個人經驗的好時機,面對生命走到不惑之年且伴與一雙娃兒的姚瑞中,現實情境的改變開拓了新的觀察對象,及許多留待排遣的記憶碎片,讓一向風格敏銳激進的他,挖掘出更多日常經驗為材料投以其企圖顛覆正統的創作路線上。

 

此次展出新作的靈感來自於姚瑞中為人父後,對比過去與現況之差異的真摯感受,在每天陪伴兩個女兒成長的同時,懷念著過往陪伴自己的藝術夥伴們。「寶寶」系列的新作中,可見許多家喻戶曉的卡通人物造型與花紋,作為外框造型與填充圖騰一層一層地包圍著最內部的姚式山水,透露出為人父母的姚瑞中無可避免地被這些消費文化全面佔領的生活。作為一種慰藉,姚瑞中繼而創作出此次展名來源的畫作《週休八日圖》,把昔日一起廝混的藝壇好友,一次載入多連拼的畫作中,包括共同編寫《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的戰友、混廢墟的一群無政府主義者、元旦盃麻將大賽賭性堅強的藝術家們、泡溫泉痴狂到無以復加的中年藝術大叔,其中不乏當今致力於藝術產業的重要人士身影,使觀賞過程產生熟悉的樂趣。兩種身分分別投射於個展,原先單純作為在冷僻藝術之路上奮鬥的藝術家,如今添上同世間大眾的父親角色,生活裡不時切換著這兩種角色的姚瑞中,從創作原初天馬行空的零散思緒到回應大時代的共同情懷間,其藝術語言的轉換越發成熟自在。

 

自 2007 年起,自成一格的姚氏山水已走過它的十年歷程,這是姚瑞中當年於「格蘭菲迪」酒廠駐村時發生創作上的關鍵轉折,此一脈絡奠基於 90 年代其年輕時期創作出戲謔風格強烈的作品,那些直觀地揭露出當時台灣政治末日荒謬的作品,透過挑釁的行為尋求社會集體處境的出口。如此激進飽滿的藝術語言轉移陣地到了位於蘇格蘭高地的「格蘭菲迪」酒廠,似乎就溫潤緩和了許多,作品變成程度與手法都較為輕柔地在挑釁著代表正統的傳統經典水墨作品,並引入當代社會中個人的日常經驗或消費文化符號,併置於充滿古意的畫面中,意外地凸顯出了另一種荒謬與逃脫。姚瑞中的創作歷程就這樣在如此金碧輝煌的山水起伏中流轉了十年,輪番上映著各生命階段的歷史記憶,而時至今日,我們開始習慣並期待再次看到被金箔覆蓋的空白間隙,針筆細膩如絲的茂密線條,油水錯落於厚實樸實的印度手工紙,與跨越藩籬永不止息的藝術家精神。

 


 

姚瑞中

1969 年生於台灣台北, 1994 年國立藝術學院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曾代表台灣參加 1997 年威尼斯雙年展、 2012 年上海雙年展、「集群藝術獎」得主, 2014 年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英國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新加坡「亞太藝術獎公眾獎」得主、 2015 年亞洲雙年展等眾多國內外重要展覽。專長為攝影、裝置及繪畫,其作品涉獵層面廣泛,主要探討人類一種荒謬處境,其代表作品包括探討台灣主體性問題的《本土佔領行動》(1994)、顛覆中國近代史政治神話的《反攻大陸行動》(1997),以及探討後殖民主義的《天下為公行動》(1997~2000),與「行動三部曲外一章」的《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2002)。除此之外,他也透過攝影裝置手法,以「金碧山水」風格結合台灣民間充斥的怪力亂神現象,呈現台灣特有的一種虛假、疏離的「冷現實」;與另一個以銀箔結合攝影裝置的系列作品,則試圖探討肉體與靈魂間的永恆議題。 2007 年後開始繪製《忘德賦》(2007)等作,改寫並挪用中國美術史經典畫作,再將其轉化成個人生活或真實故事,試圖將宏大史詩文本轉化為私微自傳敘事,以「偽山水」策略對所謂的正統性進行篡位。 2010 年至 2016 年帶領二百二十餘位同學返鄉進行《海市蜃樓Ⅰ、Ⅱ、Ⅲ、Ⅳ、V -台灣公共閒置設施》拍攝計劃,以「微型文化行動」概念提醒社會大眾並提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出版品及展覽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著有《台灣裝置藝術1991-2001》(2002)、《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Since 1999》(2003)、《台灣廢墟迷走》(2004)、《台灣行為藝術檔案1978~2004》(2005)等書。作品曾被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亞洲美術館、關渡美術館、鳳甲美術館、澳洲昆士蘭美術館、美國康乃爾大學美術館、美國舊金山 Kadist 藝術基金會等國外重要機構及許多國內外私人單位典藏。曾兼任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實踐大學,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