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彼刻: 薛保瑕 個展
-
介紹
此時彼刻 — 薛保瑕個展
展期| 2024.09.21–2024.11.16開幕| 2024.09.21(六)4:30 p.m.地點| 耿畫廊 (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樓)匯聚了多年在抽象藝術的凝視,穿梭於思辨和創作實踐,更戮力追求定義現代抽象繪畫的薛保瑕,2024年初秋,將於耿畫廊帶來睽違四年之個展「此時彼刻」。 -
身任教授、學者和美術館長等多重身份,同時也是台灣當代藝術的實踐者,薛保瑕除作育英才無數,也在自身創作上耕耘數十寒暑;在台灣女性抽象藝術的發展路徑,薛保瑕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不論在技法、亦或理念上,皆為抽象藝術注入不可取代之獨特視角;若依循其一路以來的創作脈絡,便可明顯察覺藝術家以抽象語彙回應後現代主義時期之美學,並對於色彩、線條、結構、甚或肌理等深入的建構與思考。而如此一個專屬於薛保瑕的創作軌跡,源自於過往旅居紐約多年的求學經驗,那是薛保瑕打開對於西方當代的視野之契機;更甚者,紐約開放卻又嚴謹的思辨風氣,更造就薛保瑕在創作中,對於文本有著高度連結和辯證。
符號學中所提出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概念,主要用來描述語言符號的結構和功能。若對應到薛保瑕的創作,更可察覺藝術家運用其作為結構鋪陳,探索出嶄新路徑:自2004年以降,她經常以二拼及三拼作品作為主軸,當首張畫布完成後,畫面中所勾勒與詮釋的視覺構成,即為藝術家主觀意念中延展出的符號和訊息,經由閱讀,薛保瑕再以過程中所得知之訊息接續完成其後第二、第三張畫布;同時,藝術家更意欲邀請閱讀者,自畫面中之頓挫、合流之間,發展出個別的想像和感知,完整觀者和作品的連結。正如薛保瑕在自述中所述:「文本自身涉及的言說論述,有其文意上直喻、隱喻的意涵。我拼合的創作方式,在抽離與擴張之間,以循環的詮釋推進,是圖示表述的交界,也是喻意與納氣急緩頓挫的引動之處。」
-
-
而除了圖像和文本之連結,作品更取材自藝術家本身的文化底蘊,除了成長過程時期深受東方筆墨的訓練和薰陶,如今更以台灣原住民文化作為創作靈感來源。此次於主展場中的原住民系列作品,來自藝術家搜羅和閱讀台灣原住民文獻史料,囊括原住民歷史、習俗,到服飾、用色等文化美學作為想像的發端,以九條取自特定原住民族群之服飾色彩,進而創作、發展冷抽象的色域語彙,成為第一步於畫布上呈現能指與所指之表現。此舉同時呼應了上述薛保瑕於創作中對於符號的著墨:自原住民之色彩定錨為產生語意之徵象,並以此發展;同時利用其背後所代表之概念,誘發對於特定事物之關聯和認知,此系列創作藉由色彩指涉特定原民族群面對內在世界的自我認同,並彰顯色彩傳遞於外在世界的身份形塑,也是藝術家意圖以抽象藝術對應人文、歷史、甚或回應當下的文化語境,突破廿世紀初期抽象藝術以不具指涉性,並強調內在自我之表徵,邁入以抽象語彙擴大當代抽象藝術的可能。
「此時彼刻」中,薛保瑕以長形色塊做為理性基底,再於其上施以感性揮灑。藉由身體之參與,畫布上的線性動勢經由其手部動作、身軀之延展與畫布形成互動,其中的節奏與韻律,對應到藝術家的身體感知—包含對於筆觸、壓力的拿捏—這些疏容或緊湊,展現作品吐息之間的脈動與呼吸,如此以「冷」「熱」抽象並存之舉措,是薛保瑕近年作品中一個顯而易見之特徵。在創作過程中,薛保瑕不做由上而下、固定身體定位點,或是行走於畫布四方的潑灑、滴流等常見自動性技法,而是讓畫面中每處線條與色塊都是來自自身的控制,以熱抽象加諸於畫面的同時,卻某種程度消弭了基底冷抽象的完整性:在「加」的過程中卻造成「減」的結果;此外,觀者唯有離遠作品,越能夠清楚地看見作品底層構成,如此違背尋常觀看習慣的設定,也對應到薛保瑕創作論述中對於「悖論」的指涉:藝術家意欲喚起觀者多元的思維方式,更透過邏輯之辯證,重新定義,藉此促發關於抽象繪畫的再認知。作品以悖論探究繪畫中所產生之哲學意義,不僅在形式上打破了傳統抽象繪畫界限,也在內容上引發深刻思考當代抽象藝術的演變。
詩經《毛詩序》道:「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闡述由心而生的創作思維,藉由所處環境所啟發,並通過創作者的內化與昇華,成為心靈和思想的真實映射,不僅僅是對周遭世界的共鳴和回應,更是自我反思和情感流融之過程。歷經近年的疫疾,以及藝術家自身之心境轉化,「此時彼刻」展出薛保瑕自2019年以來近50件作品,體現了關於藝術家自身與所處之地,與他人之連結,記錄著這段時期的生命軌跡;「此時彼刻」同時映照出藝術家於時間軸中那一次次的自省與回顧,它們不單是一個線性的消長過程,更顯露藝術家在這些無數之「彼刻」之間,不斷地探索和調整,最終成就了「此時」;也正因為那些點點累積、堆疊與聚合,儘管踽踽獨行,卻也步步紮實而磅礴;更是薛保瑕對無常的生命和種種未知,做出專屬薛保瑕那瀟灑、卻義無反顧的回應。
-
作品
-
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