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野牛做夢: 張宏圖 個展
展期
27 NOVEMBER 2021 - 22 JANUARY 2022
開幕酒會
27 NOVEMBER, 4:30 p.m.
是投射嗎?有可能。
是幻覺?也許吧。
但,又或許,是代表其他的事物。—— 肯特‧納本《對著野牛唱歌的女孩》
「梵谷/達摩」後四年養晦,耿畫廊與張宏圖攜手呈獻「如果野牛做夢」個展發表。在牛年尾聲舉辦一個關於「牛」的展覽,雖看似應景偶合,於張宏圖而言卻是他仿若野牛漫遊、遷徙的生命長途所給予的珍貴偶遇。
張宏圖作品理性而好奇,激烈而和諧,總能以沉穩、無懼的別緻角度將細膩情感抒於創作,他經歷中國文革、見證大時代震盪,並於1980年代出走原鄉,移居紐約。多年來張宏圖藉異地遷徙深探中西文化血緣,以解構偶像並鍛鍊出個人「混血」創作風格,他將中國古代山水與印象派、後印象派繪畫風格並置重作,主張觀念創造,後經「以造化為師;為今日山水傳神」為提問,將非相融性繪料(水墨與油)的層疊實驗拓深至對人文、自然環境變遷的終極關懷,依此形塑「山水今天」中漠然旁觀山海的猿猴、「梵谷/達摩」慈悲而堅定的大智慧達摩,以及如今「野牛漫步」的長期創作研究。
1962年,張宏圖在北京西郊動物園速寫,首次見到兩隻野牛,體型龐大、毛色棕黑,處在比其身軀大不了太多的狹窄空間,與動物園人造環境格格不入。速寫時分,他想若這些野牛生活在原始曠野,會是何景象。2018年,張宏圖在北美堪薩斯高草原再次「偶遇」美洲野牛,此景使他閃回56年前,在北京動物園初見野牛的觸動,現如今,這群在他記憶中溫順而龐然有力的動物,雖得以結伴成群來到艷陽藍天底下,擁有遼闊的空間、食不盡的青草,卻也僅能在欄柵中以身體遙想先祖立於原始曠野的記憶,遙距萬里遠的兩樣情境霎時間在張宏圖的記憶中連結,他望向草原上緩緩移動的野牛,野牛也望向他,他明確意識牠們是大地的一部分、來自自然,凝視的靜默彷彿製造了巨大的聲響。
回觀北美大陸歷史,早期印地安人以野牛為食,以其皮革保暖,仰仗野牛度過悠長萬年歲月,直至殖民者為工業鐵路直驅而入,以濫殺野牛為道,使原始社群無以生存而失去經濟自主,19世紀中美國華工的勞動血汗與「第一條縱貫大陸鐵路軌道」接通,亦與印地安人及野牛的命運重合,每塊枕木皆象徵著複數勞動者生命逝去的致意,張宏圖在《當您來到這幅畫前時,請注意不要忘記向野牛致意》中亦展示對野牛的愛敬,他將《受胎告知》中的主角抽換為野牛,賦予其神格的隱喻。作為力大無比且體型巨大的生物,北美野牛實為美洲哺乳動物的瀕危代表物種,19世紀末曾僅剩300多頭、現存則約36萬頭。圈養的保護形式成為必要,當代社會的權柄及其對環境的開發卻並無休止,野牛若跨越保護區仍將遭受獵捕的命運,一如張宏圖自述:「野牛如果會做夢,牠們可能每天都夢到祖先們生活的曠野;當我在Covid-19疫情期間創作時,我不僅與他人隔離,也像野牛一樣,被隔離於真正的荒野和自由之外,唯一能做的是藉助藝術來想像。」—— 過去事實與彼時狀態皆在本系列中展現,亦是近年你我因現實緩步、遷徙、停留、與環境共存的回望反思。
張宏圖於本系列研創期間多次參訪堪薩斯,造像千張野牛與草原紀錄、並於當地採石創作,觀者造訪展場將得以由「野牛漫步」系列繪畫、雕塑及藝術家未曾發表之數件「牛系列」早期創作、珍貴手稿圖錄、檔案文件等內容,細品張宏圖何以繪牛、繪自然、繪人類世,表達他身處社會/生態/心理環境的跨幅轉變。56年對他者而言或許是時光前行量化後的重量,對藝術家自身卻是時空瞬變、化無的震撼。除前述「牛相關」創作外,畫廊亦於展場特別規劃紀錄片放映空間,呈現導演方昕拍攝張宏圖創作「野牛漫步」系列首幅作品《野牛瑞鶴圖,宋徽宗後九百零七年》間的前後獨白,深入了解藝術家的藝術史觀點、出走心境與新系列作品之人文底蘊。
張宏圖
1943年生於中國甘肅省,他的藝術養成始於中國,然經中國文革與文化大躍進等波折後,在1980年代離開中國、定居紐約。重要展歷包括:「張宏圖:如果野牛做夢」(耿畫廊,台北,台灣,2021);紐約弗里兹藝博會(紐約,美國,2021、2019);「文化混血大師 張宏圖」(瑪莉安娜.奇斯勒.碧曲美術館,堪薩斯州立大學,美國,2018);「梵谷/達摩 — 張宏圖個展」(耿畫廊,台北,台灣,2018);「張宏圖:梵谷/達摩」(查爾斯.尚恩圖書館,康乃狄克學院,美國,2018);「1989後的中國:世界劇場」(古根漢美術館,紐約,美國,2017);「張宏圖」(皇后美術館,紐約,美國,2015);「啟程:張宏圖1985–2004作品選」(耿畫廊,台北,台灣,2015);「當代藝術中的畢卡索」(當代藝術中心,堤壩之門,漢堡,德國,2015);「中國:鏡花水月」(大都會美術館,紐約,美國,2015);「人類簡史」(以色列美術館,耶路撒冷,以色列,2015);「後畢卡索:當代反映」(畢卡索美術館,巴塞隆納,西班牙,2014)。其作品廣為重要美術館及私人收藏,如北京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紐約布朗克斯美術館、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及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