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皴: 袁慧莉 個展
展期
6 MARCH 2021 - 8 MAY 2021
開幕酒會
6 MARCH, 4:30 p.m.
2021年開春第一檔,耿畫廊將於地下一樓展廳,推出袁慧莉歷經四年苦心孤詣完成的《隱身皴》新作個展。
「皴法」是中國水墨畫中最重要的造型元素,也是現代水墨畫運動革新中主訴對象,皴法從古典水墨的筆墨技法到現代水墨強調物性肌理,還能如何再推進其形式意涵? 此次袁慧莉以「皴法」為題,將展示其花費十餘年深入思考的創作成果。
袁慧莉認為,從格物致理的五代宋朝,發展到側重筆墨意趣的元明清,乃至現代水墨畫新技法下的皴法,不論其型態筆墨變化如何,不論形似或不似,皴法的符徵或符旨,被指涉於或附屬於自然山石肌理的形意語法範疇,歷來並不曾改變,也就是說,皴法未曾被獨立地觀看。
同時,袁慧莉從女性主體意識出發,觀察到中國山水畫是以男性主體為主所建構的歷史,女性畫家往往依附在男性主導的水墨論述與形意體系中,這個體系向來欠缺女性主體意識自身發展的形意語境。
那麼如何置入女性主體意識於皴法中?並且改變原本皴法只作為指涉自然的形意詮釋規律?這兩個提問促使她十餘年來不斷透過《太虛》系列、《類山水》系列進行探索研究,最終在《袁氏皴譜》完成她所追索的答案。
饒富意味的是,這樣的追索過程與袁慧莉個人生命的歷程緊緊扣合,她將自己在情感上的經歷與對歷史的叩問結合。《類山水》(原名《太虛》系列)的發生,正是源於2007年個人情感上的極大挫折,促使她投身於山水畫的自我療癒之中。然而,當她發現過往水墨既有的皴法點線造形與詮釋語法,與其個人內在情緒的抒發,有著極大差距與隔閡,無法真實傳達自身內在感覺時,她開始思索如何將那些飽脹的情緒轉化為點線,使思念如絲線纏繞編織、借點寓淚、借線燃燒內心的糾結、怒火…甚至因憂惱而致心律不整,到醫院檢查看到高高低低的心電圖,也被她化為「心律皴」,《類山水》畫中那看似山谷的造型,其實隱喻的正是個人身體的情緒反應。可以說,《類山水》的皴法造型,是不可見的心理肌理被她顯現為可見的情緒皴法。
袁慧莉在不斷透過《太虛系列》、《類山水》系列自我治療的十餘年時間,她將各種情緒轉化為各式點線皴法,最後挑選其中三十二式造型集結成《袁氏皴譜》。《袁氏皴譜》挪用《芥子園畫譜.山石譜》形式,進行圖文顛覆,打破傳統皴法家派的法則規律,以女性陰性書寫建構當代新的皴法詮釋。將女性主體置入其中,透過「皴法」的形意變異,改變歷史修辭,完成另一項山水畫語言的當代轉化。
此次展場除將展示《袁氏皴譜》二十件全開原作,並以原作藝術微噴成小尺幅的《袁氏皴譜》版畫線裝書,而每一版次的線裝書中均附有一件小尺幅的《類山水》原作。
袁慧莉早自1992年便已開始從水墨的材質物性出發,發展出《孤山水》的拼組塊狀結構風格,本展中,她延續此風格,提出幾件過去未曾使用在油畫布上的《勢山水》拼貼新作,以作為《類山水》塊狀結構創作脈絡的對照。《勢山水》以無目的且自由的筆墨塗鴉,彰顯出宣紙自身物性的墨色肌理,再將宣紙撕成斷片,重新拼組成看似山水的塊狀結構,這些原本無目的的肌理因此轉變成皴塊。她以塊片模件拼組的創作方式,是為了尋找「自由」與「控制」兩種不同力場的拮抗關係,這種差異並置的拮抗關係,使得皴塊墨色斷片之間產生某種難以言喻的內在之勢。
袁慧莉喜歡利用差異並置的拮抗關係,製造連續與不連續之間的曖昧結構,《類山水》作品延續其一貫塊狀拼組的創作方式,但不同於墨塊分離的《勢山水》,繁複重色的《類山水》則是將各式差異的皴塊並置佈局,這種「差異並置」的塊狀皴結構,使畫面具有混雜而多元的樣貌,也迥異於傳統山水畫常以統一調性皴法整合畫面的運用方式。袁慧莉認為,傳統封建帝國時代下的山水畫,習慣以單一皴法營造統一和諧的理想感,而《類山水》運用差異皴塊並置的混雜樣式,則反應了當代多元混雜、眾聲雜沓的世界樣態。因此,她進一步提出一件動態影像作品《類山水PS.早春圖》,藉挪用最能代表帝國圖像的宋代郭熙《早春圖》,以《類山水》的雜多皴塊造形,覆蓋原本象徵帝國圖像的山石皴法,以差異性取代原本一致性的皴法規律,不僅象徵時代的變異,也隱喻女性語法對傳統語法的換置。
袁慧莉提出「差異並置」的美學觀,也顯示在《類山水》的命名上,「類(THEY)」源自《山海經.南山經第一》中的「類獸」之名,「類獸」像人又似狸貓,雌雄同體,曖昧難明,超越了性別二分亦超越情愛的糾結。2019年《韋伯字典》宣布「THEY」可作為單數與複數使用,用以指稱超越男女二元性別為自我認同者。對袁慧莉而言,這與其作品「去中心」、「非二元」、「是亦非是」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處,「類獸」與「THEY」皆帶有差異並置的特質,在曖昧未明的樣態中反覆辯證的狀態。
此次「隱身皴」個展中,袁慧莉透過「皴法」這一議題,巧妙地藉著水墨藝術中最基礎且最模件化的技法,自綿延傳承的水墨脈絡中撬開小孔,鑽入其中進行顛覆。在與水墨歷史的對話間,袁慧莉以女性視角作為路徑、以《袁氏皴譜》、《類山水》的形意重構為方法、以「差異並置」的美學為概念、以塊狀模件拼貼重組為生產模態,出入情緒與物性之間,穿梭於古今辯證之間,跳出過往水墨畫論述的窠臼,展現當代的創新思維。展名「隱身皴」雖名「隱身」,卻於皴塊形意中揭示藝術家主體的存在,雖隱實顯,不以具體身體現身,但其身影魂魄卻隱於其中。
袁慧莉於1963年生於台北,別名袁澍、袁漱。1987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水墨組第一屆,2005取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水墨組碩士學位,2016年獲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學位。目前為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作品曾被英國瑞士聯合銀行(UBS)、國立台灣美術館、文化部藝術銀行、高雄市立美術館、關渡美術館、朱銘美術館、中國杭州恆盧美術館以及許多國內外私人單位典藏。重要聯展包括:台南耘非凡美術館「力場與變奏-水墨的跨文化性」(2017)、高雄市立美術館「沈默風景—藝術視界的人文觀想」(2016)、朱銘美術館「地方—2016朱銘美術館典藏特展」(2016)、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傳統重置」(2015)、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對話-演繹臺灣當代水墨」(2014)、北京宋莊書譜美術館「當代平淡繪畫展」(2011)、國立臺灣美術館「新象-2009兩岸當代水墨展」(2009)、台北市立美術館「形‧意‧質‧韻-東亞國際水墨創作邀請展」(2008)、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臺北市立美術館水墨創新獎」(1992)等。
線上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