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抽象與具象之間: 常玉、朱沅芷、趙無極、王懷慶

17 November - 2 December 2001
新聞稿

    常玉、朱沅芷、趙無極、王懷慶,四人三代,時空背景之差異促使他們的藝術面貌不盡相同,但同樣感動了身處台北的我們。此次展覽作品沒有共同的主題或風格,但透過筆觸、色彩等元素細膩的表現,我們看見四位藝術家個人對於生命的體驗。在抽象與具象之間;畫面或是抽象、或是具象,但傳達至觀者的心中均轉換為一種成熟而完整的概念。

 

    常玉於二十歲時到了巴黎,那兒的自由浪漫氣息恰巧投其所好,放開中國禮教的束縛後,他以直覺而感性的方式來創作,發展出獨特的表現形式;他的作品畫面典雅恬淡,形式簡約,並且運用書法性的線條,呈現曼妙而悠閒的氣氛,作品中揉合了中國文人畫與西方現代藝術的風格。

 

    朱沅芷年少時離鄉前往美國與父親相聚,並進入藝術學校學習,但卻與在中國的母親永遠訣別。一個個性熱情奔放的藝術家,處在白種人的種族歧視眼光及限制下,心中懷著對故鄉母親的殷殷思念;他以鮮豔亮麗的對立色彩來分析組構畫中的人形、風景,給人一種既冷峻又抒情,既機械又憂鬱的對立感。

 

趙無極在巴黎停留了二分之一個世紀,不同於民初第一代中國到巴黎的畫家,他積極投入巴黎藝壇,成為第一位在巴黎立足的中國畫家,在這兒創造一個又一個屬於自我的繪畫階段;他運用色彩在無邊的平面上將情感、暗示與隱喻顯現出來,畫中所呈現的是看不見的具體事物,是生命、色彩的開展與融合。

 

    王懷慶現居於北京,青少年時期的他,曾遭遇文化大革命的勞動改革,歷史環境使他對生活和藝術抱有沉穩而執著的信念;他的作品中運用除去色彩時的黑與白所呈現出的無比力量,在平面處理中見出空間的深度,在西方的表現技巧中造就出東方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