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盡之旅: 朱禮銀 個展

18 November - 7 December 2006
新聞稿

「我想要畫出一個沈靜卻臨界暴亂的世界,看似靜止不動但又即將解體四散,一片死寂之景卻又躍躍欲動,蓄勢待發。」

——藝術家魯道夫・巴拉尼克

 

 

生活遊走於兩個世界之間,對朱禮銀來說,是件很自然的事。出生於紐約市大都會的她,從小便同時在中國和美國兩種文化的薰陶下成長。之後,更有十七年的時間,她在美國和日本兩地往返居住,這樣的生活,讓她深切了解到,邊界其實是流動的,並不是固定的。當然,在國家與國家、文化與文化之間,是存在著實質而顯見的差異,從地理環境,建築,服裝,一直到風俗民情。然而,成人如我們可以選擇想要的東西,我們擇衣而著,也能夠擇地而居——我們可以在多種身分認同裡遊走。

 

另外也有其他看不見的邊界。我們同樣地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包括用左腦思考和右腦思考的顯著差別,也就是理智、理性的思維模式,或者是直覺、非理性的,兩者截然不同。一般認為藝術家多半傾向使用和大眾不同的右腦思考,我相信,如此能夠讓藝術家更自由地遊走於眼睛看不見的世界,那是深藏在表象背後的世界。介於變動之象與恆定常態兩造之間的辯證,亦是一例。一是眾生浮世之亂象,另一則是我們試圖加諸之秩序。

 

我們都能在朱禮銀的創作裡看到上述這些想法,儘管大多數的觀者一開始面對她的作品,可能只在眼前見到一片祥和靜謐之境。在這裡,風既不吹動,地球也不旋轉。靜止的物件整齊地端坐在乳白色的背景上。而且,這些物件都被包圍起來了,並不只是限於紙張或畫布的篇幅--更包圍在郵票的鋸齒狀花邊裡,印刷上的邊線,信封,或是局部建築的細節裡。畫面上出現的郵戳,或是有特別紀念性的圖案,以及擬真的郵資郵票,會讓我們誤以為是在看明信片或信封。

 

然而,當我們近看端詳,我們開始看到隱隱欲動,分離解析的跡象。「庭園」一畫裡的昆蟲開始爬出建築結構,或許想要移動到畫面下緣,加入另外兩隻同伴的行列,其構思詼諧又蘊含動感。「雙景橋接」和「旅程:往返」兩幅畫裡,雙眸向外凝望,每隻眼睛各在不同的郵票或色塊上,像是眼神失焦不集中,視線模糊後出現的雙重影像一般。而「航道」和「天空之域」裡,飛機造形的郵戳則各自飛往不同的方向。

 

對於表現主義風格這一代的畫家而言,畫面上後推與前拉的強烈張力對比,來自於大膽顯明的筆觸,鮮豔的色彩和濃厚的顏料。朱禮銀的作品,畫面上看來似乎平靜內斂,但是其主題卻似臨界變動,呼之欲出。過去十年以來,她的作品從全然描繪貼上郵票、蓋上郵戳的郵件,逐漸轉變為比較容易讓人產生聯想的影像,絕對性較弱。這些影像裡有來處不明的元素,像是沒有國名,無法指認來源地的郵票,或是不知從何爬出來的昆蟲和兩棲動物。有些人可能會好奇畫面元素的並置組合——在井然有序的建築體或是穩固的景象裡,又搭配上帶有脅迫感的飛機和自然生物。朱禮銀並不覺得把這些元素並置一起有任何不妥。「對我來說,這很自然。」她說道,「相對的事物總是一同出現的,戰爭與和平,驚駭與安全。這些事物無法單一獨存。」

 

真正的藝術家總是不斷地在轉變。過去她收集郵票、明信片、信封,從不同來源匯集畫面元素來創作。現在,她也從書本、報紙、雜誌,她自己或朋友拍攝的相片裡找尋影像。畫裡景物之意涵,正如世貌變動般會改變。就如畫面上的飛機,通常以擬仿橡皮圖章的造形出現。過去看來十分友善,然而在九一一,這個發生在距離朱禮銀當時住處僅五條街的悲劇之後,今日這些飛機似乎載乘著沈重的脅迫感。儘管她明瞭會有這類的聯想,她還是以平常心看待這些人造的飛行器。「當我從畫室的窗戶向外望時,我喜歡看著飛機飛過天空。」她說道,「我常想它們會飛往哪裡,有誰坐在上面旅行。」

 

的確,她的繪畫是個幻想世界,是她思維的微觀縮圖。「我不太喜歡旅行,」她承認道,「但是我喜歡身處於不一樣的地方。我覺得,如果我把異地畫出來,我就不必去了。」朱禮銀邀請我們在這些影像裡作趟神遊之旅,裡面集結了來自遠處異鄉的景物--郵票,飛機,外國語言,以及異國風情的建築與文化。

 

當然,藝術家選擇以通信與旅行作為一系列作品之焦點,這並非偶然。她成長於兩個文化之間,又與日本藝術家結婚,使得她對於多重文化的身分認同十分敏感,也很了解與之伴隨而來的優點、缺點與其特殊性。置身於如此巨大的熱鍋,或稱大熔爐之中,我們如何能真正與他人連結溝通呢?特別是當歷史傳統與原始族群已然離散的情況之下?

 

當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文化已成為時尚、影片、與其他潮流背後強勁的主題時,整個世界似乎逐漸融合為一大盤燴菜。然而,近來的戰事災禍紛擾,讓我們了解到,事實上,在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們,甚至僅是美國境內的不同地區,仍然生活在差異性相當大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環境之中。我們其實面對著一個紛亂不平、分裂不合的世界。

 

朱禮銀的繪畫裡,所有的景物看似沈靜安詳。然而,如上所述,潛藏在寧靜表象之下,有著現代生活裡的焦慮與不安。不過,我們仍深為她的作品所吸引。我們為其靜謐之美,精緻之用色,細膩之畫工所吸引。同時,我們也思考這些作品呈現出來之難題。無論是在她的繪畫或是素描裡,我們找到生活裡失落的慰藉。

 

 

洛杉磯.加州

200 5年 11 月

 


 

 

鄭斯佳
長期撰寫影片與視覺藝術之評論,於洛杉磯時報、藝術新聞、藝術與拍賣、 Vogue 發表文章。曾任美國維州亞歷山卓市,時代-生活叢書之編輯作家。也曾在香港擔任亞洲藝術新聞雜誌之責任編輯。目前,她亦於洛杉磯之歐帝斯藝術與設計學院,以及設計藝術學院擔任教職。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