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藝術家思考: 陳浚豪

新竹241藝術空間 1 April - 28 June 2020 
新竹241藝術空間 新竹市中央路241號6F 免費參觀 星期二 - 星期日 10:00 - 18:00 相關連結

 

 

人人皆是藝術家,前提是你必須先有這樣的自覺。──波伊斯(Joseph Beuys

 

思考起始於人所產生的困惑,當人類逐漸意識到事物不像表面所見的如此,「求知」、「求解」之慾遂然而生。也因為思考開啟人類走進世界的窗,成為理解生命個體、自然萬物及集體思想的載體。藝術家的思考或可被視為更具有創造性的歷程,藝術的存在與開展,有賴於世世代代藝術家對於現狀「不滿足」的前提下,以藝術提出回應時代的方法。

展覽醞釀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層層思考的堆砌。「藝術家在想什麼?」、「為什麼創作?」乃本次策展的核心問題意識。此雙重問題一方面可作為創作者個別藝術探究的提問,另一方面也可能成為觀者認識藝術的集體路徑。展覽梳理的當下,如同為觀眾拆解當代藝術家創作的思考模式,在藝術家回應問題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理解他們對於自我的深刻覺察、身體的行動,以及對當代社會的關照及超乎常理的見地。

 

創作是藝術家的語言,藝術家們以各自的思考表述回應生活、社會、環境的獨特感知與想像。隨著當代藝術的社會轉向,藝術與生活的邊界逐漸模糊,藝術家則透過覺察、經驗、信念等提煉日常生活中的藝術成份。本展覽「像藝術家思考」邀集11位分屬不同世代的當代藝術家:莊普、游文富、陳浚豪、黃蘭雅、李明學、曾麗娟、范思琪、羅懿君、李政勳、鄭琬蒨和吳芊頤,以他們各異的創作手法、媒材為引,延伸設計邀請觀眾參與創作思考的微型場域。一方面透過參與式互動體驗帶領觀眾走進作品內、成為作品的一部份,而不僅只是站在作品前面觀看;另一方面透過兒童友好型的展覽呈現,引導親子觀眾自主探索藝術家的所思所想,進而跳脫慣性思維覺察生活中的美感與旨趣。

 

「日常」為跨世代藝術家共同關切的議題。莊普作為一位運用理性規制達到直觀詩性的當代藝術家,他的創作穿梭於生活語境,自日常中微不足道、平淡無奇之處篩瀝出思考場域;李明學則以幽默的姿態閱讀生活,透過物件的再詮釋,在不斷思考與停下思考的循環迴圈中,反轉慣性理解的框架,產生藝術創作的過程;鄭琬蒨關注於聲音感官的覺察,探索更多被忽略的事物,打破物件和思考的常規,嘗試以各式生活物件隨機重組而形成日常中的驚喜。

 

歷時性的身體勞動與實踐,也成為藝術家思考表達的途徑。游文富自創作中摸索、探討自我的存在性,從過去到當下,甚而至未來的想望,揉合出生命的意志;李政勳透過反覆撕貼紙膠帶的方式疊加顏料,將生活中的人事物像日記般的紀錄下來,他深信生命存在的意義,透過創作與觀者產生心領交會的可能;范思琪視創作為一個探索未知的過程,她為自我立下長時間的挑戰,透過挑戰那些不擅長的事,不斷深掘自我的限性。

 

藝術家主體的內外在折衷融合,成為創作者終其一生的思考課題。陳浚豪透過尋找、釐清屬於自己的創作邏輯,作為藝術家身份所處於的成就與頓挫之間的平衡,同時也面臨如何將思考實踐出來的種種現實;黃蘭雅認為創作是一種透過不斷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的循環自濾、漸見自我真我的行為方式,以尋求內在與外界平衡共生的最佳狀態。曾麗娟為尋找一種重整內外在平衡的方式,透過縫紉創作的節奏與呼吸,如實面對自己的母職角色與創作者狀態,透過創作述說亙古的童話故事。

 

跳脫創作主體,也有部份藝術家興趣在於理解客體的世界及建構歷史觀點。對吳芊頤而言,創作是她觀察思考外在世界的方式,以藝術介入社會共構成為有機的互動載體,喚起每個人心中的集體印象與鄉愁,產生重新認識事物的能力;羅懿君則透過研究歷史檔案多重面向的探究和想像力的拉扯過程,以藝術思考補足一些受到歷史忽略的段落、試圖改變歷史的詮釋角度。

 

本展覽提供觀者多重思考的索引,自生活起始,無論是突破外在事物的框架、對於內在自我的探求,甚至是介入社會的方式,或是通往生命內外平衡的哲理。特別是對幼齡者而言,尊重孩子以直觀的角度來理解當代藝術家的思考,或可能擦出更另類的解讀火花。最終,藝術思考並無準則定律,觀者將得以輕盈自信的步履走入藝術家們所帶來的每一段相遇。

 

 


 

 

策展人|張馨之

參展藝術家|莊普、黃蘭雅、游文富、陳浚豪、李明學、曾麗娟、范思琪、羅懿君、李政勳、鄭琬蒨、吳芊頤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新竹市政府
策展團隊| 沃沃美學 wòwò Aesth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