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塞道夫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9

Areal Böhler 15 - 17 November 2019 

 

物件與故事

 

當代藝術所陳列的物件,除了是觀念藝術的指涉之外,也往往承載了指向另一方或不在場敘事內容,這樣的諭示功能讓當代藝術多了一層在情感與文化上的溫度;而藝術發生的場域並非只是美學上的展示,更重要的是人與人(藝術家)的感知關係。這次的參展以「物件與故事」為題串連蘇笑柏、彭薇、何采柔,與陳敬元四位藝術家,四位在創作背景與生活世代截然不同的藝術家,以不同的方式將其關懷的美學、文化甚至是情感狀態投注於作品中,物件與故事在展覽概念上並不是二元分野的兩個子題,而是交互作用的關係。

 

蘇笑柏在其厚重而沉穩的作品上再現了中國經典的材質體驗,他以大漆與油畫等媒材模仿了如漆器、瓷器等中國傳統物件,使繪畫成為一種跨越文化經驗的感受途徑,利用視覺語言和藝術的概念,體現了哲學與人類日常的普世議題。而彭薇則是全然地將思緒投入於各種敘事情境中,將中國文人畫與山水繪畫在極具經典的仕女服裝與鞋履上,在全然傳統風格的外觀下,他的作品關切著從藝術而來的故事,包括古老的智慧、記憶、悲傷,卻又有著當代文人的現實感。

 

另一方面,何采柔以繪畫、影像與裝置的方式創作,並且善於在所有看似尋常的物件與事件中安插不安分的細節,她的作品總能以局部分解的動作、日常習慣的切片,與豐富迷離的光影來呈現人與現實之間,某種既親密又疏離的緊張關係。而這些獨特而強烈的創作一方面包圍著觀眾,卻又與其保持對峙的狀態,幾乎讓日常的片刻直接成為了一道風景或儀式。陳敬元近年的作品多藉由繪畫捕捉存在於不同文化的文學、歷史神話中微妙的共同感性,在他浪漫主義的風格氛圍下,那乍看謹慎而穩定的結構中被安排各種充滿既視感的超現實情境,作品中承載著大量敏感且細瑣的象徵性符號,重建了所有在現實中的感知經驗,畫面中所有可能的敘事線索,皆在觀者欲攀索而上時應聲斷裂,其寫實的表象下浮動著一股奇異的前意識暗流,直觸人心幽微的底層。

 

今年度的杜塞道夫博覽會,耿畫廊與 TKG共同展出, TKG是耿畫廊延伸出的當代藝術平台,耿畫廊的前身則是創立於1992年的大未來畫廊。大未來畫廊早期致力於推廣趙無極、林風眠、常玉、朱沅芷等亞洲藝術大師的作品,企圖從歷史回流中挖掘出經典。至今,耿畫廊則持續支持推廣有影響力及潛力的亞洲藝術家,經營一份屬於這個世代的亞洲觀點,並積極與國際藝術機構與收藏家交流互動。

 

2009年10月,TKG+於台北內湖成立據點。TKG+持續支持台灣藝術新秀,以推廣具有潛力的當代藝術為重要使命,並鼓勵多樣化媒材的藝術形式:錄像、攝影、裝置乃至新媒體,開啟更多的藝術對話與實驗空間。如TKG+的+ 指數所象徵的,我們相信二十一世紀的當代藝術,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與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