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 3D04
參展藝術家 王懷慶、蘇笑柏、蔣友梅、彭薇
現代藝術在華人世界的興起,往往伴隨著遷徙與離異,我們除了欣賞前輩藝術家的美學成就外,也應從中閱讀背後在其生命中的鄉愁與認同。近百年的世界藝術史中,不論是因為戰禍或理想,移民或留學對藝術家而言都是思想的碰撞與擴散,文化上的身份認同成為他們思考藝術時無法避免的潛標題;當藝術家在追尋他們的藝術青鳥時,鄉愁就成為了他們美學的重要養份。
在本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中,耿畫廊將在主展位中帶來王懷慶、蘇笑柏、蔣友梅、彭薇四位藝術家的作品,並規劃台灣藝術家王攀元於Kabinett策展單元中展出,從不同的角度閱讀因生命旅程而啟發的美學。
在王懷慶的作品中往往伴隨著一種幽微的不安,在80年代面對那西方當代藝術的強勢,令他反省對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式微與斷裂的憂慮與鄉愁,他的作品內斂、沉著,重構著應該顯現於建築結構中的文化價值,他嘗試解構建築與傢俱的型態,再以一種熟識的狀態重組,他重建的不只是傳統的視覺語彙,中國文化顯現於家飾物件中的價值。蘇笑柏在80年代赴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學院,旅德20餘年的生活經驗,成為蘇笑柏得以重新考察中國傳統文化的養份,而大漆則成為他重要的美學媒介,在作品中以繁複的製作過程,對比簡約精煉的畫面,體現了大道至簡的道家精神,使繪畫成為一種跨越文化經驗的自然表露,精煉出歷史性的文化符號,開創出獨特的藝術語彙。身具中、俄、德三國血統的蔣友梅,自幼便受中西多元文化的薰陶,在70年代末便赴美留學,後輾轉至德英等地定居;蔣友梅的藝術創作並不侷限於繪畫、寫作、攝影、裝置、表演等方式,除了對現代藝術史與哲學有相當的了解外,更對佛學、心理學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在其作品中,清楚體現了他的生命觀與哲思。彭薇與前述藝術家的海外經歷不同,其創作透過藝術探勘文人原鄉,以不同媒材作為水墨繪畫的載體,不受傳統水墨的範式約束外,更藉當代文人的書信與個人的情感體悟轉化古典水墨的情境,以新的裝置形式和圖文錯置手法,賦予文人畫新生命。
- Tumb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