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軛效應 — 泛西方視角下的東方當代
『認識自我的最好方式,便是通過他者。』
— 高名潞[1]
源起自西方的當代(後現代主義)藝術,大抵至80年代末期方於東方藝壇開展— 身處文化軸線的彼端,東方的創作者透過歐美所架構的當代藝術理論,解離出一種屬於他者的視角,將自身千年雋永的文化核心重新審視融貫。
時至今日,於泛西方視角下解構的東方當代藝術,已不僅只於差異化的視覺表現,而是在現今東西方藝術越趨國際化的雙向運動中,同西方哲學與藝術核心對舞出一場獨立而又虛實相映的共軛效應[2]。雙方如鏡像般的文化對比並非二元對立— 有時錯位;有時重疊,總是於微妙的多向互動中取得和諧的互補,讓當代藝術的視野得以跨越單一文化體系的事件限界。
耿畫廊於首度受邀 Frieze New York 藝術博覽會的展出中,向東方當代藝術的歷史維度爬梳— 自吳大羽融會東西方繪畫意韻轉譯而出的「勢象主義」(Dynamic Expressionism)創作、朱沅芷於二十世紀初現代主義的繪畫探索,延續至朱禮銀、張宏圖、黃榮禧等轉化東方傳統文化元素的繪畫敘事,乃至蘇笑柏精煉歷史符號,與中國傳統漆藝間對話而生的當代經典雕塑。透過流貫百年的華人藝術探索,期能在回望西方當代與東方藝術交匯原點的同時,於經典的傳承與裂解中,搜索出清晰而雋永的東方現當代脈絡;在融貫東西方文化思想的藝術表述裡,為藝術的未來發展編織更多可能。
吳大羽
在各派現代藝術運動蓬勃發展的二十世紀初,吳大羽遠赴當時各國藝術先鋒齊聚的巴黎習藝,浸淫於野獸派、表現主義、立體派等現代藝術探索,於色彩理論與形式表現中,揉入中國書道和文人水墨畫的寫意筆法——並依據勢象、光色、韻調三方面結合;將革命性的西方色彩藝術理論導入,於繪寫意韻的東方藝術哲思融會轉譯。提出的「勢象主義」(Dynamic Expressionism)哲思,為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後代中國抽象繪畫巨擘所承繼的創作核心,形塑與西方戰後抽象浪潮同步的東方體系。除了多次個展,也參與巴黎秋季沙龍展和五月沙龍展。 1995 年吳氏作品多幅於上海美術館舉辦之「上海油畫史回顧展」中展出。 1996 年於北京國際藝苑舉行「吳大羽先生學術研討會」, 2001 年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吳大羽畫展」。
朱沅芷
生於中國廣東的朱沅芷十五歲時移居美國。 1925 年進入加州美術學校習畫,受教於葛塔多.匹亞丘尼與歐蒂斯.歐菲德,之後朱與歐菲德成為好友。 1926 年協助華人在舊金山成立「現代藝廊」,同時舉行其個人首次個展。其才華也因此獲得親王穆哈特夫婦的賞識,而鼓勵他前往巴黎發展。在巴黎期間曾舉行多次個展。
朱沅芷的繪畫受其亦師亦友的歐菲德影響,如立體派、未來派及達達主義。而其作品明顯表現出共色主義的風格,因而朱沅芷被認為是一位現代主義畫家。 1932 年應邀參加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行的壁畫展。 1968 年紐約羅伯.蕭科夫畫廊為朱沅芷舉行遺作展,而再次受世人矚目。至今已在世界各地舉行過五次朱沅芷回顧展,其中包括 1992 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
朱禮銀
朱禮銀為朱沅芷之女,在六○年代中期即於紐約開辦多次畫展。因父母異國婚姻的影響,處在雙方文化邊緣的她,特別的童年經驗也形成了她冷靜、安靜的個性及敏銳的洞察力。朱禮銀將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卡片和信紙畫入畫布中。這些脫離現實的圖像和錯寄的信件,傳達了某種幻境似的特質與挫敗。自 1969 年於東京舉辦首次的個人畫展,至今她已經在紐約、日本及臺北等地舉辦過無數展覽。其的作品同時為許多美術館、機構與私人藏家所收藏。
張宏圖
生於中國甘肅省,現居、工作於紐約。張宏圖成長於一個經常搬遷的穆斯林回教家庭, 1964 年進入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1969 年畢業後因文化大革命的發生而繼續留在校中直到 1973 年。 1980 年前往敦煌莫高窟研究壁畫, 1982 年後定居美國紐約, 1991 年榮獲紐約波洛克.魁阿斯那基金會的繪畫大獎。張宏圖深受毛澤東影響,創作一系列與毛主席有關的諷刺幽默系列,在 1990 年代初期受到重視。後來張宏圖將創作重心轉向「山水」,自從 1998 年開始創作「中國山水畫再製」系列起,模仿塞尚、梵谷、莫內等大師的筆法,中西並置的手法使他的作品跨越並逃脫了所謂「東方」、「西方」、「寫實主義」、「觀念主義」等等概念的限制,混血雜交的手法產生了質疑權威的效果,並為觀眾創造了一個審視藝術的新角度。重要展歷包括「張宏圖」(皇后美術館,紐約,美國,2015);「畢卡索之後: 80 位當代藝術家」(衛克斯那藝術中心,哥倫布,俄亥俄州,美國,2015);「當代藝術中的畢卡索」(當代藝術中心,堤壩之門,漢堡,德國,2015);「後畢卡索:當代反映」(畢卡索美術館,巴塞隆納,西班牙,2014)。其作品廣為重要美術館及私人收藏,如北京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紐約布朗市美術館及普林斯頓大學等。
黃榮禧
出生於中國廣東省, 1960 年到香港,六年後移民到美國,曾先後入芝加哥藝術學院與柏克萊加州大學,獲得繪畫學士與繪畫碩士學位,也在伊利諾大學任過三年的藝術系助理教授。 1984 年在舊金山舉辦首次個展,同年並代表美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敘事」是黃榮禧作品基本而重要的特質之一。黃榮禧提到,他幼年聽祖母講過許多中國民間故事,這些後來都成為他創作的靈感和題材來源。他以形象(images)暗寓故事,使繪畫蘊含意義。正確地說,他是為了再現人生所面對的特殊情境,而方便地挪借,同時,也藉此營造形象的熟悉感,以強化情境的普遍性。不但如此,他所塑造的情境,似乎也都處在一種進退維谷的弔詭中──如此,更加凸顯了現實世界的不完美與人生的宿命。如他所言,「我的畫能說故事,但卻沒有固定的意義。其最終意義應該由看畫者自行引申完成。」經過轉化之後,黃榮禧作品中的敘事性質仍在,但隱去了情節,只留下情境;如此,保留了觀者閱讀的空間及詮釋的開放性,也多了點曖昧、神祕,甚至隱晦。展覽經歷遍佈全球,近年,在台北、香港等地經常舉辦個人畫展且其作品為海內外各美術館與機構典藏。
蘇笑柏
蘇笑柏生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現工作、生活於中國上海與德國杜塞道夫。蘇笑柏 1985 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修班學習, 1987 年獲德國北萊茵州文化藝術獎學金,進入德國國立杜塞道夫藝術學院研究生班及大師班深造。蘇笑柏以傳統媒材大漆與繪畫對話,使繪畫成為一種跨越文化經驗的自然表露。作品以不同的厚薄對比,創造出時間累積的層次與肌理;畫面細膩而富有侵入般的雕塑感,充滿歡愉又隱含神秘。蘇笑柏的作品不僅只是其他物件的描繪,而是以視覺語言和藝術的概念,以藝術體自身體現了哲學與人類日常的普世議題。
蘇笑柏的作品被廣泛收藏於國際博物館及私人收藏中。重要展覽包括:兵庫縣立美術館「無時無刻─蘇笑柏展」(2018)、倫敦白立方畫廊「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2016)、台北耿畫廊個展「蘇笑柏」(2016、2014、20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