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璽安是《藝術之眼Ocula》的特約編輯。作為作家和研究者,他固定與藝術家合作發展另類的思辨框架。他近期與藝術家何銳安在昆山杜克大學進行研究駐村(2023)。他是白浪定居殖民博物館(2022-)的成員,也是上海紐約大學實驗平台《堆肥》(2021-2022)的首位駐站編輯。此外,他也參與編輯《公共製造》(2022)以及《箭廠空間五年書》(2020)。他近期曾策劃「生產熱」(立陶宛尼達藝術村,2022)。2020至2021 年,他是《黑齒》雜誌這份中英文線上當代藝術期刊的創始編輯之一。
與談人|姚瑞中
1994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目前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教授,幻影堂負責人。專長為攝影、裝置及繪畫,作品涉獵層面廣泛。作品曾被台北市立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澳洲昆士蘭美術館、美國康乃爾大學美術館、法國國家圖書館以及許多國內外私人單位典藏。曾代表台灣參加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橫濱三年展、2015年亞洲雙年展、2016年雪梨雙年展、2019巴西庫里提巴雙年展與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雙年展、2020年台北雙年展與2021年雅加達雙年展,2019年「文馨獎」得主、2018年「台新獎」得主並再次受邀於上海雙年展展出。
與談人|Lars Koepsel
德國藝術家暨慕尼黑藝術公寓創辦人,Koepsel於1983年至1985年間學習藝術史。1985年至1988年,他受訓學習鍍金與教堂修復工藝。自從1993年以來,他每年都會回到台灣,逐漸建立了對當地藝術圈的深入了解。2013年,他在慕尼黑創辦非營利藝術空間「藝術公寓」(Apartment der Kunst/Apartment of Art),並成為其主持人與策展人。透過藝術公寓,他建立了慕尼黑與台灣之間持續的藝術家駐村交流計劃。
在創作中,Koepsel使用多種媒材,包括手工紙、舊地圖、古老的地球儀以及童年時的拼圖,並在這些媒材上書寫。他作品的主要特點是使用他自己的手寫文字。他以文字為基礎的作品內容通常是整本書的抄錄,如但丁的《神曲》、柏拉圖的《泰阿泰德》、漢娜.鄂蘭的《我們這些難民》、荷蘭文藝復興時期學者伊拉斯謨的《愚人頌》、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等眾多文本。
Koepsel的作品曾於德國、奧地利、挪威、澳洲、中國和台灣展出,包括慕尼黑的德國基督教藝術協會、達豪的新畫廊、維也納的藝術之家、慕尼黑的史杜克別墅博物館(與M+M合作)、烏茲堡的文化博物館、挪威的卑爾根博物館(與Kurt Johanneson合作)、澳洲布里斯本的昆士蘭藝術學院畫廊、台灣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等。他應「無測量」(No Measurements)計畫之邀,參加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關於教育的筆記」(CAMP notes on education)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