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期間|2023.05.11-05.14
在這片梅雨季節的仲夏,耿畫廊將以「魄」為題為本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喚起一股強勁的東方氣蘊,將長久以來深耕亞洲藝術文化與全球藝術史之脈絡的聯結,為本屆台北當代帶來共七位活躍國際藝壇的藝術家張宏圖、蘇笑柏、楊茂林、薛保瑕、蔣友梅、袁慧莉、索菲普.皮奇,呈現藝術家從材質、構圖、用色,因彼此的差異與相似之處,鋪展出自然與人文的蓬勃生命力。
本次展會呈現隱藏於張宏圖、蘇笑柏作品背後的深刻感觸與風華,以及縱橫交錯的繪畫筆觸之勢,令感官彷彿經歷藝術家創作的當下;作品中,顏色引領氛圍,激發內在情感。甫於北美館參展「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的楊茂林,延續自己對於這片生長土地之情,以點點成面的設色於檜木上描繪拼接出台灣本土特有動植物的木板繪畫,讓觀者依循檜木香,意識自身與大地的連結,喚醒鄉土之情。以竹、藤創作的柬埔寨藝術家索菲普.皮奇,應用工業材料的鋁、不鏽鋼,結合植物纖維組織而成的藤、粗麻布等,透過抽象有機的結構,思考自然景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除了人文與自然的交互關係,時間也是許多藝術家歷久彌新的探討主題。三位女性藝術家薛保瑕、蔣友梅、袁慧莉各自以創作研究時間的本質,一筆一畫交織顏料色墨,隨時間積累與亙迭,交融出不同世代的女性藝術家跳脫傳統的思維與途徑,拓展別於以往的東方底蘊,在簡與繁之中,走出自己的美學價值與當代之境。
從這七位藝術家的作品,看見材質、色彩、作品與空間的關係與脈絡,藉由本次展會,耿畫廊呈現不同藝術語彙及創作形式之間的對話。
參展藝術家簡介
張宏圖 (b. 1943)
出生於中國甘肅省,現居、工作於紐約。1964 年進入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80 年前往敦煌莫高窟研究壁畫,張宏圖於1982 年後定居美國紐約,1991年榮獲紐約波洛克.魁阿斯那基金會的繪畫獎。作品跨越並逃脫了所謂「東方」、「西方」、「寫實主義」、「觀念主義」等等概念的限制,混血雜交的手法產生了質疑權威的效果,並為觀眾創造了一個審視藝術的新角度。近年來,他的創作聚焦於自然與人類境況之間的關係。本次耿畫廊帶來張宏圖最新創作「北美野牛系列」,以曾因人類獵殺與擴張而幾近滅絕的北美野牛群為主角,融合中國傳統水墨文本與寄語山水的內斂敘事,繪寫擴張與開發的歷史進程中,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間的不斷拉扯。
重要展歷包括:紐約弗里兹藝博會(紐約,美國,2019);「文化混血大師張宏圖」(瑪莉安娜.奇斯勒.碧曲美術館,堪薩斯州立大學,美國,2018);「梵谷/達摩 — 張宏圖個展」(耿畫廊,台北,台灣,2018);「1989後的中國:世界劇場」(古根漢美術館,紐約,美國,2017);「張宏圖」(皇后美術館,紐約,美國,2015);「當代藝術中的畢卡索」(當代藝術中心,堤壩之門,漢堡,德國,2015);「中國:鏡花水月」(大都會美術館,紐約,美國,2015);「人類簡史」(以色列美術館,耶路撒冷,以色列,2015);「後畢卡索:當代反映」(畢卡索美術館,巴塞隆納,西班牙,2014)。其作品廣為重要美術館及私人收藏,如北京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紐約布朗士美術館、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及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等。
蘇笑柏(b. 1949)
出生於武漢,現工作、生活於杜塞道夫。蘇笑柏以油彩、大漆、麻布及木板等材質代替油畫布,將雋刻著東方歷史及美學痕跡的傳統媒材大漆,以當代抽象語彙轉譯;應和著東方侘寂美學的材質表現,令大漆自身流露的視覺質感透出溫潤的光韻;感性而圓潤的立體邊緣,磨損龜裂的細膩紋理,似是擁有各自的歷史軸線,以介於雕塑與繪畫間創作語彙,將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的對話轉陳為跨文化的當代經典。
蘇笑柏作品被廣泛收藏於國際博物館及私人收藏中。重要展歷包括:弗里茲倫敦藝術博覽會、弗里茲紐約藝術博覽會、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一池光井:蘇笑柏畫展」(耿畫廊,台北,台灣,2019)、「無時無刻─蘇笑柏展」(兵庫縣立美術館,兵庫、日本、2018)、「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白立方畫廊、倫敦、英國、2016)、「大境—蘇笑柏藝術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2013)、德國蘭根美術館及德國國家電視二台聯合舉辦的德國巡迴展「色彩的王朝—蘇笑柏繪畫作品」(德國,2010)、「考工記—蘇笑柏藝術展」(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2008)、「大象無形—蘇笑柏藝術展」(上海美術館,上海,中國,2007)等。,2008)、「大象無形—蘇笑柏藝術展」(上海美術館,上海,中國,2007)等。
楊茂林(b. 1953)
1979 年畢業於台北文化大學美術系,1985 年為台北畫派創始成員及第一任會長,於 1991 年榮獲第一屆雄獅美術創作獎,並於 1999 年獲得了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創作獎。其作品型態多元,橫跨平面繪畫、裝置與雕塑等形式,擅長以詼諧而深刻的手法,呈現台灣歷史上多元時空的文化交錯,從而演變出殖民、交配後獨具特色的新型態混血文化現象。本次展出「花落春未盡系列」作品,將台灣特有種生物同普羅大眾記憶中的卡通、漫畫人物造型視覺連結,使兒童至成人世界中最普遍的次文化存在與人類文明中的高端精神化文化疊合檢視,闡述⽂化如⽣物般地不斷繁殖、傳遞並演化,並在此特質中追索⾝處地域的⽂化⾎緣及⾃我認同。
楊茂林展覽紀錄豐富,自 1987 年第一次個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來,迄今已舉辦過數十次個展,如2022年於耿畫廊的「蒐懷志」、 2018 年於彰化縣立美術館的「混種變態 — 楊茂林的神話學」,以及 2016 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 MADE IN TAIWAN :楊茂林回顧展」;除了多次參與台灣各美術館的展覽之外,也受邀參加其他各國美術館舉辦的展覽以及 2009 年的第 53 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婆娑之廟 — 台灣製造」。
薛保瑕(b. 1956)
出生於台灣台中,現居、創作於台中。薛保瑕長久以來選擇以抽象語彙做為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作品主要以冷熱兩種抽象符號表現混合性的現實,並因應時代的改變進一步探討當代抽象藝術的特質。在筆勢運用上,呈現了東方書法的韻味,其色彩線條具有書畫性之外,亦形成一種自然景觀的意象。在以顏料光澤與溫感、線與面所交疊出的意象維度內,是可見與不可見的時空景深;其作品中色彩所呈現的色光,牽動著「感知」的連動,是東方與西方韻味的層次組構,更是美學與意識空間的逐漸擴張,藉此持續關注如何以抽象語彙展現當今的現實,並致力探索當代抽象藝術的可能性。
薛保瑕其作品為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澳洲白兔美術館等機構所典藏。重要展歷包括:「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藝術深圳」、「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成都雙年展」(成都市當代藝術館,成都,中國,2021)、「版藝新象」(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學院三角藝廊,倫敦,英國;康普頓斯大學美術學院,馬德里,西班牙,2018)、「台灣製造藝術:2016 台灣美術院海外展 ─ 韓國」(大韓民國藝術院美術館,首爾,韓國,2016)、「台灣報到 — 2014 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2014)、「非形之形 ─ 台灣抽象藝術」(廣東美術館,廣東,中國,2014)。
蔣友梅(b. 1961)
生於台灣台北,現居、創作於倫敦。身具中、俄、德三國血統的蔣友梅,自幼受中西多元文化的薰陶,在70年代末便赴美留學,後輾轉至英國倫敦定居。創作橫跨油彩、水墨、拼貼等不同媒材,在不同宗教、儀典、寓言、哲學系統的思辨與聯結中,將其融貫身體儀式的繪畫寄語一片片滿是幽微詩意的油彩墨跡,呈現其獨特藝術語彙所輻射出的哲思光譜;一方面探索生命、感知和記憶之間的微妙關係,一方面也反映自身對物質聚、散、離、合之本性,以及對空性的觀照。
蔣友梅多次於國內外舉辦展覽,重要展覽包括:「弗里茲倫敦藝術博覽會」、「香港巴賽爾藝術博覽會」、「心色之扉」(耿畫廊,台北,台灣,2018)、「別有天地」(蘇富比藝術空間,香港,中國,2016)、「隱密的心」(伊蓮娜舒奇娜畫廊,倫敦,英國,2015)等。作品獲亞洲與歐洲私人與公眾機構收藏。
袁慧莉( b.1963 )
生於台灣台北,現居、工作於新北市。即便承襲古典的紮實訓練,袁慧莉卻不僅止於傳統水墨的書畫表現,她的創作總是對自身所處環境,以及當代提出回應。不單學術研究與創作實踐並行,袁慧莉在媒材的運用上也融合古今,更將水墨創作的表現從古典的視覺範疇,聯覺(Synesthesia)於嗅覺、聽覺、觸覺,乃至整體精神的浸潤和感知。本次展出「閑步集」系列作品呈現袁慧莉閑步住家附近鄉野時,對花草竹林的日常關注,並以此感受大自然的內蘊之美;藉由描繪花卉自我紓壓,同時轉移對社會不安的關注。
展會期間,袁慧莉同時於耿畫廊舉辦「靜故了群動: 袁慧莉個展」,袁慧莉藉由日常的觀、嗅、聽、觸等感知中,提出《勢山水》、《孤山水》、《孤山水之勢山水》、《閑步集》、《冰墨》、《畫沙》等六大系列;以關於「動與靜」之課題,思索個人處於大疫中,如何於亂世中向內靜觀,自修調息。
重要展覽包括:「靜故了群動」(耿畫廊,台北,台灣,2023);「隱身皴」(耿畫廊,台北,台灣,2021);「墨的兩種呼吸方式」(耿畫廊,台北,台灣,2017); 「複數世界」(耿畫廊,台北,台灣,2014);「陰性山水」(東吳大學游藝廣場,台北,台灣,2011);「典藏.對話 — 演繹台灣當代水墨」(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台灣,2014);「高雄美術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台灣,2012);「當代平淡繪畫展」(宋莊書譜美術館,北京,中國,2011);「新象 — 兩岸當代水墨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2009);「形意質韻 — 東亞國際水墨創作邀請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2008);「傑出校友展」(關渡美術館,台北,台灣,2007);「軌跡大化 — 解碼筆墨新次元」(關渡美術館,台北,台灣,2006);「水墨創新獎聯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1992)。
索菲普.皮奇 Sopheap Pich(b. 1971)
出生於柬埔寨馬德望,現居住和工作於柬埔寨金邊。連接自然與探索森林是索菲普.皮奇發現自身與周身文化環境創作的靈感來源。從東南亞高棉文化而來的他,帶著雨後熱帶森林的濕熱氣息,採用竹子、藤條、粗麻布、礦物顏料和金屬等當地日常可取之材,協同抽象幾何形狀,構造出自然、歷史以及藝術創作的本質。
其作品被展出於世界著名博物館收藏並展出,包括大都會博物館、索羅門.古根漢美術館、龐畢度中心、森美術館、M+和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同時作品被列入許多國際展覽,包括瀨戶內三年展(2022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年),第13屆文獻展(2012年),新加坡雙年展(2011年),第六屆亞太三年展(2009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