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 年出生的藝術家楊茂林,其成長歷程經歷了白色恐怖、戒嚴時期,至台灣正式解嚴。歷史的動盪、新舊環境的轉變,賦予其豐富的創作背景。
細觀楊茂林歷年藝術實踐,其創作內容深探島國意識暨本土社群樣態,自早期致敬失敗反叛者的「圖像英雄」系列,至以「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認證標籤為象徵的龐大創作變體,以及迄今仍在發生中,由自身與本土原生動/植物種形象發展敘事的「尋找曼荼羅」,藝術家以創作聲張個人所經歷時代的真實面貌,於作品中將其繼承的生活視覺及圖像切片收存,闡述文化如生物演化般不斷繁殖、傳遞的動態特質,並在此特質中追索身處地域的文化血緣及自我認同。
在「作品中的藏寶圖」中,《當代藝術新聞》總編輯鄭乃銘與藝術家楊茂林,將帶領觀眾攤開作品的尋寶路線,解密其中的文化符號,認識藝術家如何於傳承與創新中時刻試探自我,尋覓跨時代的延續性。
鄭乃銘
出生於臺灣台中市,畢業臺灣中興大學法律系。1988年進入臺北自由時報擔任藝文記者、文化版召集人,2000年進入臺北CANS藝術新聞雜誌社擔任副總編輯,2005年至今擔任CANS《當代藝術新聞》雜誌總編輯。
從事新聞工作30年之餘,目前經常往返北京、上海與台北,除了雜誌的編務之外,從2005年至今,最主要的工作是從事中國當代藝術家、亞洲當代藝術的評論撰稿工作,偶而「被逼」出任策展工作。
其著作包含《畫布後的天空》(1992)、《七年之癢—在藝術與異數之間》(1995)、《裝置的藝術》(1997)、《藝術家看公共藝術》(2006)、《在途中—21位俠女的藝術青春夢》(2020)與《聽|寫 霍剛》(2020)。
楊茂林
1953 年出生於台灣彰化,現居、創作於台北,台灣當代藝術代表性藝術家。其作品型態多元,橫跨平面繪畫、裝置與雕塑等形式,擅長以詼諧而深刻的手法,呈現台灣歷史上多元時空的文化交錯,從而演變出殖民、交配後獨具特色的新型態文化現象。
其展覽紀錄豐富,自 1987 年第一次個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來,迄今已舉辦過數十次個展如2019年於耿畫廊的「黯黑的放浪者II—幽遊之域」、 2018 年於彰化縣立美術館的「混種變態—楊茂林的神話學」,以及 2016 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 MADE IN TAIWAN :楊茂林回顧展」;除了多次參與台灣各美術館的展覽之外,也受邀參加其他各國美術館舉辦的展覽以及 2009 年的第 53 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婆娑之廟—台灣製造」。
活動相關資訊 ↓
◎ 講座現場 X 線上直播
◎ 活動為免費參加
◎ 本講座將全程以中文進行
◎ 現場座位有限,建議提早到場以免向隅
◎ 入內聽眾需全程配戴口罩,配合工作人員測量額溫及進行酒精消毒
◎ 活動為免費參加
◎ 本講座將全程以中文進行
◎ 現場座位有限,建議提早到場以免向隅
◎ 入內聽眾需全程配戴口罩,配合工作人員測量額溫及進行酒精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