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普.皮奇 柬埔寨, 1971

1971年出生於柬埔寨馬德望

現居、工作於柬埔寨金邊

 

1979年,當越南入侵柬埔寨導致紅色高棉政權下台時,索菲普.皮奇與家人逃往泰國,在難民營度過了四年,然後移民美國。徒步逃亡和目睹戰爭破壞的記憶 — 橫屍遍野、飽受蹂躪的土地、廢棄的大砲和斷壁殘垣 — 成為他雕塑創作的養分。皮奇於1995年獲得麻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繪畫藝術學士學位,並於1999年獲得芝加哥藝術學院的藝術碩士學位,但在2002 年回到柬埔寨後,他將注意力轉向了雕塑。2003年,他成立藝術團體「薩克拉佩爾」(Saklapel),並於2005年在柬埔寨首都金邊推出了備受讚譽的「視覺藝術公開」(Visual Art Open)一展。2006至2007年,皮奇於金邊共同創辦了替代組織「薩拉藝術空間」(Sala Artspace),為柬埔寨年輕藝術家教授跨學科課程。

 

2004年,他創作了自己的第一座雕塑《寂靜》(Silence),由藤條編織而成,一對相互連接仿如肺部造形的作品。並於隔年在金邊法國文化中心舉辦首次藤、竹雕塑的個展。這組作品代表了他從繪畫轉向雕塑的分水嶺。

 

2005年,皮奇完全放棄繪畫,轉而透過彷彿重建的詩意過程,創作立體物件。他從當地種植者與供應商那裡獲取材料,主要為藤條、竹子、木材和石材。由此產生的生物形態結構彷彿尚未建成的物體的鷹架,簡潔、有機的幾何形狀充滿後極簡美學。除了參考身體構造外,皮奇還從景觀(例如2007年作品《三角洲》(Delta)和《流》(Flow))以及建築(例如2011年作品《複合》(Compound)、2016年作品《宮殿前的磚》(Bricks Before Palaces)汲取靈感。在2000年代後期更繁複的雕塑中,皮奇從發展中的金邊的垃圾堆打撈出廢棄物,給2009年《垃圾營養》(Junk Nutrients)這樣的作品一種斑駁殘破的氛圍。在2012年牆壁浮雕系列中,他回歸繪畫的形式,以源自雕塑創作的媒材,如在粗麻畫布(米袋)中沾染柬埔寨土壤來上色,接著用蜂蠟、達瑪樹脂密封,將之定型於立體竹格之中,呈現混合、抽象的構圖。自新冠疫情以來,他一直專注於從當地回收站收集、購買鍋碗瓢盆來回收鋁材。利用這種材料,創作出如牆壁浮雕、直立雕塑,與實際大小一樣的樹木雕塑等大型作品。近期的牆壁浮雕中,他透過不同尺寸的作品探索色彩的存無,呼應他作為畫家的教育養成,並持續創作立體物件。

 

自2021年開始,他成為柬埔寨藝術獎學金顧問委員會的一員,負責甄選藝術家,2023年開始擔任一群視覺藝術家的顧問。

 

皮奇作品為各大美術館展出與典藏,包括: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巴黎龐畢度中心、東京森美術館、香港M+美術館,以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他曾受邀參與多次國際重大展覽,包括:2023年光州雙年展、2022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2012年卡塞爾文件展、2009年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